各位老师好:
为深入落实《华东师范大学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卓越学术行动计划2.0》,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社科研究的深度融合,探索数智时代人文社科研究的新范式,学校启动2025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转型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进展,正推动知识生产与传播发生深刻变革,促使传统人文社科研究突破既有范式局限。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转型,不仅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顺利时代发展大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本专项以推动人文社科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为契机,着力打造聚焦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转型的原创性项目。
二、申报范围及要求
(一)申报范围
本项目重点支持以下研究:
1.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社科研究由传统范式向新范式演进的机遇与路径研究。
2.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转型的关键问题、重要问题、难点问题研究。
3.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催生的人文社科研究新问题、新领域、新场域研究。
4.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度、效率、可迁移性和涌现性等方面优势,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多元化应用研究。
(二)申报要求
1.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学术道德良好,有出色的前期研究成果。
2.鼓励具有重大价值的选题和具有较好基础的选题进行申报。
3.鼓励开展校内外跨学科、校企、校地合作,需提供基本意向或初步合作方案。
4.已获得学校其他跨学科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可再申报。
5.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内应配合文科院做好项目管理工作,至少组织一次校级人工智能赋能主题学术沙龙,接受中期考核检查、结项鉴定等工作。
6.项目资助总额不高于10万元;批准总额将根据专家评审等情况综合决定,经费按立项协议及考核鉴定情况分批次拨付。
7.项目建设周期为一年。针对阶段性成果显著、具备重大持续性研究价值与潜力的项目,可考虑给予持续资助。
8.项目成果形式多元化,论文、著作、软件、专利、标准规范、语料库、大模型、智能体、算法、系统原型、实验平台、AI增强科研基础设施等均可。
三、注意事项
(一)项目负责人须为我校在职教职工。全职博士后或专职科研人员在聘期内能完成项目研究者也可申报。
(二)每人限报一项。正在承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不包括青年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尚未结项者不能申报,相关项目结项记录不良者不能申报。不能以已立项的其他课题中相同或相近内容申报本项目。受本项目立项资助后,不能以相同或相近内容申报其他校内课题。
(三)为加强科研育人,所有申请资助项目鼓励在读研究生或本科生参与。
(四)文科院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立项项目纳入项目库,根据经费情况、项目研究周期、完成程度等分批次下拨经费。
(五)项目批准后负责人须与学校签订项目合同。合同期内调离学校且尚未结项的,将终止合同。若发生经费使用违规、学术不端行为等情况的,将终止合同并有权追回所拨全部经费,所涉项目负责人5年内不得申报文科院相关项目。
四、申报程序
(一)申请人请于6月20日17:00提交纸质版选题征集表(本人签字)材料1份,以及电子版至本院系科研秘书处。经院系审核签章后,统一报送学校文科院。
(二)文科院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的申请材料,取消申报资格。
(三)文科院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评审结果进行复核,提出拟资助项目名单并进行公示及异议处理,按程序报批后正式公布。
附件1 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转型项目选题论证表.doc